製作啤酒,其之二
第二次製作
2016年11月初制作了第二次,發酵程度遠高於第一次。這次購買了折光儀(Refractometer)來測量糖度並換算成比重。不過可惜的是這次並沒有記錄結果。這次仍然使用宜家的附塞瓶子進行二次發酵。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密封存在問題,有大概兩三瓶打開的時候完全沒有泡沫,但是剩下的收集到氣體的含氣量卻十分豐富,打開時會產生大量的泡沫,以至於需要分幾次緩慢打開。其口味也更加近似於店裡賣的 brown ale 了。
這次碾碎麥芽的方式仍然是使用擀麵杖,只不過這次事先將麥芽放到食品分裝袋中,防止在碾碎的過程中濺出來。
第一次糖化(mash)完成之後,使用了移液泵將麥汁轉移到鍋裡。這次偷懶直接從保溫箱裡倒進了煮麥汁的鍋裡。之前看到 John Palmer 的 How to Brew 裡是講麥汁熱的時候盡量少接觸氧氣(即HSA,Hot-Side Aeration),但是後來覺得似乎倒進鍋裡的十幾秒的時間也許也還好。不過後來搜到真有人認真地做了對比試驗,據稱是幾乎喝不出來。
材料
酒花:Saaz
酵母: Safbrew T-58
麥芽:二楞大麥麥芽,水晶麥芽,黑麥芽。具體比例沒有記錄。
第三次製作
2017年十月的最後一周室溫大概在22℃左右,感覺差不多可以開始製作新的一輪了,這次使用了一個退役的咖啡磨豆機用於碾碎麥芽。處理的效率非常之高,麥芽也能夠恰到好處地碾碎而不是變成粉末。就在互聯網上搜索到的結果來看,似乎沒有什麼不良影響。相比之前費時費力而且不能完全碾碎麥芽的手工方法,這次似乎大大提高了發酵的初始比重(OG,original gravity)。不過本來的計劃是做類似於 Imperial Stout 這樣的 stout,但是最後開始發酵的初始比重還是低了一些。
另外在糖化時使用了濾網袋將碾碎的麥芽裝入其中,便於過濾麥芽汁。但是這次比較了同樣一包麥芽進行兩次糖化時的效果,發現差距非常大(見後),所以下次計劃每次放入一半的麥芽。
因為前兩次使用卡扣密封瓶進行二次發酵都有幾瓶沒有收集到氣體,所以這次購買了壓蓋器和啤酒瓶,便於密封和較久地保存和攜帶。
材料
酒花:Cascade 約25g
酵母:Mangrove Jack M42 New World Strong Ale Dry Yeast 10g
麥芽:二楞大麥麥芽1kg,水晶麥芽100g,黑麥芽150g
水:8L
輔料:濃縮咖啡400g(在煮沸麥芽汁的末期加入)
紅糖(配置成糖水於二次發酵裝瓶時使用)
初始比重
Bucket #0 OG: 1.042
Bucket #1 OG: 1.025
結束比重
1.0193(某一瓶的採樣)
成品
開瓶之後沒有像之前用1L裝的瓶子時會湧出來泡沫,但是倒出來之後還是有足夠量的泡沫。因為多放了兩倍的酒花,感覺特別地苦(這個苦度應該比IPA都要高了)。另外下次應該避免投放香橙皮,在煮沸之後很難完全過濾掉,漂浮在成品酒中很影響體驗。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紅糖的殘留,感覺有一點中藥味。
總之下次在出糖時分兩次試試看效果,或者尋找一下其他的提升初始比重的途徑。